30年昆蟲研究 台大教授楊平世開創保育格局 | 環境資訊中心
台灣新聞

30年昆蟲研究 台大教授楊平世開創保育格局

2015年06月04日
本報2015年6月4日台北訊,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

即將於7月31日退休的台大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,30年來為台灣昆蟲保育貢獻心力,如今桃李天下,無論致力於草根獨立研究、傳承學者衣缽,或任職公部門的學生,在此時藉著舉辦國際研討會,向尊師致敬。昨(3日)楊平世發表簡短演說,摘要台灣昆蟲保育的現況與展望未來,這位從研究農業昆蟲起家的宗師,也不忘為台灣農業請命。

台大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即將於7月31日退休。攝影:廖靜蕙。

台大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為台灣農業請命。攝影:廖靜蕙。

 

「所有的學生一定要比老師好!」今年7月31日即將退休的楊平世,自稱至今還是很認真地罵學生,要學生認真學習,說完之後,露出會心微笑,他認為要有胸襟讓年輕人有機會嶄露頭角,甚至從年輕學者學習。

他是雲林縣水林鄉的庄腳小孩,母親是小學老師,初中之前都在水林、北港成長學習,高中到台南唸書,然後大學、研究所在台中、台北。他認為農村生活對他一生幫助很大,知道一步一腳印的道理,庄腳小孩認真、腳踏實地的精神,展現在他的研究生涯中。

年輕的楊平世,研究主題便選擇以農業昆蟲為主,從寄生蜂到農業昆蟲越冬生態;1974年台灣缺野外昆蟲研究者,他毅然踏入昆蟲生態學研究,只是昆蟲種類何其多,資料又很有限,分類學也剛起步,為了賺外快買外文書,他利用閒暇寫稿,又因參與中華民國自然保育協會,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,視野也放寬了,從那時決志走向昆蟲保育。

重現翩翩飛蝶


昆蟲多樣性與永續利用國際研討會海報。

1981年學者指出台灣對於蝴蝶的利用過度(Overcollection),國外學者的研究報告指出,台灣每年1500萬隻到5億隻蝴蝶,這麼龐大的數字很難想像,卻是經過考據,過度捕捉的形象對台灣殺傷力很大。

農委會為此提供兩年研究計畫,調查台灣昆蟲產業的現象,楊平世卻自願花了3年的時間調查,重振當時已接近谷底的蝴蝶生態。他說服當時規模最大的蝴蝶園,以教育替代捕捉販售,說服老先生經營小型蝴蝶園做教育;起先農民不信任他,認為抓蝴蝶怎麼會讓族群變少,認為學者的言論沒有根據。

但是這段與民間的對話,逐漸開創蝴蝶生機,也發展了休閒觀光農業的前景,只是如此一來,又造成另一種過度,浮濫的生態園卻不盡人意,2010年建議農委會昆蟲野放及蝴蝶經營管理為主題,為過去台灣30年來的蝴蝶研究批判,評估未來走向,做個總結,並制定了評估模式,讓蝴蝶保育有個依據參考。

不但蝴蝶以永續利用達到保育目標,楊平世再度挑戰螢火蟲復育這項不可能的任務,在幾位日本友人協助下,摸索出屬於台灣的保育之道,並在學生勤奮的整理下,從日治時代的32種,增加到近70種,其中更發表多項新種,也因此保護了黃胸黑翅螢,否則恐已絕種。

如今,螢火蟲為阿里山春天賞螢帶來10億的產值,第四屆全世界的螢火蟲大會也將在2017年於台灣召開,目前台北市政府積極在都市復育螢火蟲,雖然艱鉅但楊平世接受挑戰,在大安森林之友基金會贊助下,將選擇大安森林公園試辦。

永續利用 吃蟲解糧荒

昆蟲的另一項永續利用,是食用昆蟲的研究。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,糧食短缺是人類未來要因應的重要課題之一,科學家們也開始,昆蟲能否提供人類身體上的營養及作為糧食。

楊平世說,水林的名稱來自埤塘多,水池林立,現在則大多數填平,從填平的埤塘地貌的改變,代表著人口快速增加。聯合國估算2030年人口將從70億暴增到90億,2050年人口達100億,則可能引發糧食戰爭。

因此,提倡吃昆蟲,非基於喜歡吃昆蟲,而是面對2030年糧食危機;吃昆蟲也不是首創,小時候在鄉下和鄰居小孩「灌豆伯仔」,再帶回家讓媽媽炒來吃,既美味又可口,昆蟲是食物之一。

農地不見了 農業價值也蒙塵

然而攸關糧食安全的農地,卻不斷失落。楊平世認為農地必須農用、要永續經營農地,讓農地能健康持續生產糧食,將健康的農地交給子孫,台灣才有希望。

台灣糧食自給30%,農地雖號稱70多萬公頃,實際可耕作的可能僅剩40多萬,現在又拿來種屋,沿著雪山隧道,未來則跟著蘇花改、花東快暢通無阻,所有東部都種屋。

西部超抽地下水,地層下陷,從雲林到屏東,逐漸沙漠化,但是更可怕是彰化污染很嚴重,電鍍、地下工廠比種屋子更可怕,鎘米也只是剛好而已。

另一方面,山地農業問題也非常嚴重,種植的人,並非土地所有權人,為了種高麗菜,不斷下肥、下藥,把雞糞、農藥運上山,再將高冷蔬菜運下來,改變了高山生態。

種種現象都顯出國土規劃出問題,卻連內政部長李鴻源都說無法解決農地問題,聽到這句話,令楊平世甚感憤怒。「土地之所以發生問題,是反映政治結構出問題!」

楊平世說,日本提倡恢復、重建里山、里地、里川地景,就是要讓人能生活在農村,靠著生產糧食、人文地景、體驗行程的產值生活;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致力推動綠色保育標章,也是從有機農業的精神出發,政府必須思考如何讓農民保有農地經營下去。

他擔任台大農學院長3年期間,除了為台大募得20億辦學經費,推有機農產品,並於校內設置展售中心。

重工輕農  《農基法》躺立院10年

由台大農學院很多教授研擬的《農業基本法》,為台灣農業價值定位,保障農民基本權益,近10年來,立法委員怠惰審理,躺在立法院乏人問津。

楊平世認為《農業基本法》不受重視,是造成農業不斷受貶抑、忽視的主因。政府從1970年開始,以農業挹注工業的政策,並讓不懂農業的人,以為農業的基本產值每年只有4、5000億,比不過台塑、幾兆的鴻海王國,但是農業不是用基本產值來計算。

楊平世說,農業加工、休閒產業這類次級產業,都應計入農業產值,如此一來,農業產值絕對不只GDP(生產總值)1.3~1.5而已,則應介於3~15之間,這還不包括GGDP(綠色生產總值)。農業生產具有涵養水源、保護野生動物、吸納二氧化碳等多樣生態功能,「農業部門絕對不能妄自菲薄。」

台大農經學者已提出各項環境津貼的建議,至今不受採納,原因出在政治因素控制著農業環境。為此,楊平世鼓勵公民支持有理念的候選人,缺糧、缺水,甚至缺氧的時代,不過就在數十年之後,政治人物要有擔當,擬定好政策,帶領人民邁向永續的未來。

作者

廖靜蕙

環境記者/自由撰稿人,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。從事社工10餘年,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,決定轉投生態保育,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。現居台北市,有貓、有龜,以及一些過客。個人粉專「小麻通訊」。